总是不断有小事发生啊,最近两个我很喜欢的blogger之间,起了点争执。一位是Penglei,很会体察感悟生活,非常难能可贵;一位是麦子,眼光独到思想深邃,也是少有的人物。争议和豆瓣有关,本想说他们争论是否要逃离豆瓣,我怕驽钝参透不了他们的本意,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贴

在之初,我本想说:Penglei是基于自己个人体验的立场,他没有权力要求所有人都和他一个鼻孔出气,但他有权力选择离开,也有权力去表这个态, 这就是那个贴出现的缘由;麦子是基于将小组视为社会样本的立场,欣喜于言论越丰富,无论其所谓2B与否,都更逼近社会现实,但也无权干涉别人的好恶和选择 离开的权力。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奠定了看待事物所呈现的不同的观感。你们两个本就不该也不能就这个问题争执下去,想离开的离开便是,该欣喜的欣喜便是,事 情就此化解。可是麦子的一封Mail,让我的眼界从化解争执上不由得转到了更高远的地方,邮件如下:

想清楚了一个东西:我争执的点在于文章中透露出泡论坛的心态问题,而不在于具体Penglei闪不闪这件事。

说大点就是丫(以及我们自身很多潜意识状态下)有点精英思维,”左”的感觉:总觉得人多就杂,不好驾驭一群乱民,不如几个知识分子凑一块商量的爽快,不相信投票,鄙视抱团。

而我的价值观中几个基本的要素:其一是我相信社会属性本身是复杂混沌混乱的,其二就是相对于精英我更偏信于乱民,其三就是我认为如果不施加外力,那 么存在的本身就是合理的,甚至自然的,在这些行为上犯不上用”傻逼”或者”道德”去漫骂,相反确是要学会接受的。否则人会长期处于一种愤怒不满意的状态, 显然,这样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所以基本而言,看见有上述思维做后盾的,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说几句。属于纯粹的下意识化,以至于有时候无厘头。

ps:在老牌民主英国,默多克收购太阳报后把丫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有巨大发行量的小报,很多知识分子是不齿于这种报纸。而想象着各地都市报的小调调,我估计也不会欣赏这种报纸。

但,正视这种小报纸,或者大论坛,简言之”乱民思维”的存在却是必须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从来不缺精英独独缺乏乱民的国度。适当的状况下,还应该培育他们。否则,谁和那些精英们扯皮去呢?

逃避是权利,但不明智。

先就邮件的文字作个小探讨:说“不相信投票、鄙视抱团”可能有点过,只能说是延展开来而不局限于Penglei。而关于“精英”和“乱民”,同样涉 及到个人对这两个词的定义可能不同的问题。何为“乱民”?何为“精英”?“精英”能不能同时也是“乱民”?这所谓的“乱民”有没有培养价值?也就是说,如 果“乱民”不够格,水平比较低,乱不到你想要的刀刃上怎么办?或者说能不能让“精英”也变成“乱民”,也许“精英”乱起来更有效?Penglei所遇见的 情况又是不是“精英”VS“乱民”?

眼界的不一样确实很让人折服,因为按这一路思考下去,再杂糅些个人所知,让我察觉出了两个关键词:屈原、西方民主。不与市侩小人为伍的屈原意识,直 到诸葛的“近贤臣,远小人”,在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影响看似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摆脱,尤其是文人精英之类。下面这个句子让我用下问句,因为我要能解答我就牛 逼完了:西方民主是不是建立在不受屈原意识影响而又“乐于抱团,相信投票”的民众意识之上?在龙应台描述的台湾选举生态中,倒看似是如此,因为政客总是着 眼于眼前利益而倾向于煽动好抱团好投票短时尝到甜头的民众,不过这是否是真正的民主又要另当别论。再深点想,屈原意识,是好是坏?是否成为决定走向的关键 因素?中国走现行道路而不趋同于西方是不是受制于屈原意识而不去和西方抱团?如果民主是好事,屈原意识是否会成为阻力?用户越多则越贴近社会现实的豆瓣, 是否足以成为指导乱民培养的观察样本,虽然仅就年龄层次职业层次讲就远远不够?拒绝黑暗、无知,是否该转变为微笑着看待,然后图谋“培养”?是不是国外议 会上的恶语相向或拳打脚踢,在受某些国人讥讽之外,更多意义上表征他们还没能够真正微笑看待任何言论?真是越往多想越有意思。

单单从两位的争执,从豆瓣,就能牵扯出如此深远的思绪,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两位朋友也可以互相思考切磋一下,正如我说的,Penglei的选择离 开,也应当是一种可观察样本。如果Penglei能从另外的角度看待豆瓣上的诸多现象和言语,甚至回归,我是不是要代表阿北欢迎一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