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离市区有些远,大家都把去市区办事消费什么的说成:“上街”,到现在依然如此。小时候对“上街”印象超好,因为其俨然成了入市区消费、玩耍的专有动词。“上街”过程中的最深印象,莫过于交通车要缓缓行过一毫无护栏、窄得快无法并行两辆车的清河桥。虽说叫“清河”,桥下却是黑黢黢的臭水。

每到过桥处,车越缓,心越揪。探出头,看见车轱辘距臭水也就一颗头那么宽,颤颤得缩回来。过了桥,感觉就像到了鬼门关却跑出来了一般。心情霎时好了,因为过了桥就进了街。之后的时间里,跟着大人东瞅西看,记不起那吓人的桥。回去的时候也不会记起,不会看见,因为累的睡着了。

路有时候会修,交通车就变个道儿进城,却经过了另一黑水无栏桥。“黑水、臭、无护栏、窄”就升级为了梦魇,每每车开到差不多,就挥之不去。

高中我住校,每周回一次,路途的风景就每周变一次。水泥路变泥巴路,泥巴路又变夹着石子儿的水泥路之类。变来变去,就把那臭桥变掉了。后来发现,是新路新桥修好了,车走了新路。

大学期间,风景半年一变。街道依旧脏兮兮,霓虹和消费场所倒变多了。聚会时和同学打趣:“襄樊可是国际化大都市”,“报纸上的襄樊新闻都不是好事”。

去年过年回去,我这种的看哪哪儿都新鲜,突然觉得建筑都有派头了。在本地工作的同学执意要跟我划清界限:只能本地土著做东。他们都在市内繁华地段买了房,即使不全是他们自己的钱。

就这么慢慢的,又有点儿忽然的,景仰起来。襄樊也挺牛逼的嘛,过个日子,买个房子升值什么的,也很爽嘛。诸葛亮文化节也开了,项目嗖嗖得上马(经搜索,该文中项目是真的,但大多不是改名儿带来的)。拿下2010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86位,城市名儿都给改了。襄樊娃儿都争先回去工作了,连襄樊学院都只招211,还变着法儿的以“地缘近亲”为由不要本地人了。

05年写在52blog上的日志里,有一篇说的是我找不到归属感,这心态一变,归属感井喷了:我原来那旮旯儿也是一牛逼地界啊!

襄阳城墙

按:本来想朝着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方向写出主人翁的感嚼来的,到最后心理畸形+醋意盎然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