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末的心境,伴随着疯狂与怀旧。感觉很是莫名,念旧之心无穷得涌动上来,人依旧,景依旧,心念旧。

前些日子室友说,本科的生活就只有几天了,还真是这样。所有重要的课程都濒临灭绝,劳动改造和实习注定这学期结束的分外安逸。这份“安逸”是否最后的安逸,还有安逸到何时,我不知道,也心存逃避。

保研,考研,工作,出国,大四毕业学长交流会上的这些字,分外刺眼。表面上若无其事,掩盖不了内心的惶恐。路途依旧遥远,就是问不出个一二三来,这里听听,那里走走,肆意的散播着茫然。

寝室里找工作的弟兄,天天关注着email,伴随简历投发后的回应与否,或是希冀,或是怅然。目标在,心就不会漂泊。

02级的毕业衫设计,愣头愣脑的插了一脚,但学长怎会允许自己用于纪念的衣服让03级的人设计,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心境我愈发可以领会。明年再说,该担这个责任的时候,不想错过。

白云 上,毕业离别之情在十大上弥漫、浓烈,依稀可以从照片或言语中,看见自己明年的影子。入手 白云 的站衫,许也是念旧作祟。虽然其上充斥着儿女情长、牢骚满腹之类,很是让我这种偶尔fq的人不屑,但那里最贴近我们的生活,那里有着我们共同的关注,那里能让我们找到归属,四年的归属。

记得在那篇日志中,manonfire 提到过“归属感”这个词,有必要解释下,先引一段:

在我的印象中,城就是静默的江水,江水两边落魄的古城墙,城墙边猥琐的大小杂院,杂院里晒太阳的老人和疯跑的小孩;城就是我楼下那条解放路长长的梧桐数走廊,过早时的黄酒牛肉面热干面酸辣面炸酱面和那些抬头低头的街坊。

诚然,这些都是襄阳的真实写照,蕴涵着襄樊的气息,只是我并没有浸没其内。我没喝过黄酒,牛杂面、豆腐面也吃的比较少,上高中前说了十几年普通话……这些都源于我父母不是本地人,自然生活模式与那里不同。虽然襄樊仍是我首选的归属,但那种感觉并不相当深刻,许是襄樊的气息吸入的不够?许是情入骨髓,细腻无所触?许是久居之地的一切阻止不了年轻的心游走四方?木然想到,也许这种并不深刻的归属感,造就了我随遇而安,思乡不切的性情。

大学四年,在同一个地方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脚印,这些仍漂浮在记忆表层的脚印,则成为“归属感”这个词汇的血肉。俨然把自己当成要毕业的人了,忘记了还有些时空尚未印上脚印呢。

20年后,摇滚死了 转贴一篇,keso忆及摇滚,有感而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在这个乏力并且乏味的时代,除了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给我们力量。摇滚乐死了也没什么可惜,可惜的是,和摇滚乐一块儿死去的,是真诚和真实。有时候我想,假如明天地球毁灭,蝇营狗苟的我们,最后想做的会是什么?是去发送最后一份垃圾邮件?还是骗取最后一笔广告收入?

“若是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若是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崔健:《红先生》)说到底,摇滚算个屁。

这个时代,有物质,没精神。

写的“真诚和真实”,言语中流露出无奈和不羁……也是一种怀旧了吧。